世界东方,渤海西缘,海河南陆,天津科贸街北沿,巍峨矗立着我国技术门类齐全,“五专”特色鲜明,集医教研于一体,综合型多学科发展中西医结合实力雄厚,且拥有自己的西医优势学科的大型现代中医院——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54年创建,1990年迁入鞍山西道新址,实现医院第1次腾飞;2000年自筹资金建成国际医疗康复大厦投入使用,标志医院实现第2次腾飞。
如今荣膺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省级示范中医医院和三级甲等医院桂冠;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暨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全国中医急症专科医疗中心和全国中医儿科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2001年被确定为天津三大医学中心之一。2002.1.天津中医一附院针灸学科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重点学科,2002.3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内科肾病学科、中医内科心血管学科为中医药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2002.3天津市卫生局批准我院成立“天津市针灸研究所”。2002.4我院针灸部被批准为针灸项目博士后工作站。2002.4针灸部、儿科、肾内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
住院病床1.3千张.拥有*1.5 T核磁共振、16层全身CT、800ma遥控X线机、人工肾全自动生化仪、彩超、脑超、纤维内窥镜和中心监护系统现代医疗仪器设备千余台(架)。
医院精神----艰苦创业、努力拼搏、团结奋进、科技兴院
办院方针----发展事业、服务社会、富裕职工、造福人类
办院宗旨----发挥中医优势、突出中医特色、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拥有现代医学的优势学科
办院特色----专科、专病、专家、专药、专技
发展格局----医院建设、海外医疗、医院产业,三足鼎立
天津中医一附院突出“专科、专病、专家、专技和专药”五专特色,医院总体架构:
1.医院本部设内科、痛风科、肿瘤科、心内科、风湿科、血液科、肝胆科、呼吸科、西医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心身中心、儿科、眼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口腔科、肾内科、除痛科、内分泌代谢中心、急症部、麻醉科、营养科、药剂部、检验科、病理科、功能检查科、CT、MR、放射科,临床技术科室35个;
2.国际医疗康复大厦则以针灸、骨伤和推拿为主体另设消化科、脑外科,形成综合医疗与康复体系。天津中医一附院总建筑面积8万M2,住院病床1.3千张,13年不间断病房使用率超100%,每日住院人数通常保持1800人以上,*1902人,始自1987年,持续18个“年度门诊总量”超百万人次;设ICU、CCU病房和病区24个;专病门诊69个;建立国内针灸临床研究分中心31个;拥有*1.5 T核磁共振、16层全身CT、800ma遥控X线机、人工肾全自动生化仪、彩超、脑超、纤维内窥镜和中心监护系统现代医疗仪器设备千余台(架)。医院实行电脑化管理,通衢国际信息高速公路。
天津中医一附院中医特色诊疗手段鲜明突出,拥有多学科中医医教研基地,是国家培养中医博士、硕士研究生定点单位和针灸项目博士后工作站。院长韩景献教授,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天津市授衔实验针灸学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医针灸及中西医结合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石学敏教授为世界知名的针灸学专家,他所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疗效卓著,誉满海内外。天津中医一附院临床各科对心脑血管病、神经系疾病、肾病、血液病、风湿病、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糖尿病足坏疽、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眼底诸病之治疗,充分体现中医独到专长和中西医结合互补优势,成就骄人。
天津中医一附院员工1.7千人,医护技药1.2千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748人,拥有*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13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3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77人;获科研成果155项,专利7项,出版医学专著百余部;培养博士85名,硕士334名;与德、美、日、法、罗马尼亚30余国进行广泛医疗合作学术交流。
天津中医一附院设宾馆式病房,20余国和地区患者慕名前来就医;肩负国内外进修生培训;连续主办1至8届*·天津国际针灸暨中医临床学术大会,几十余国千余学者参加;同美、日医疗机构结成友好医院,促进海内外医疗交流;先后有医护技600余人赴美、日、德、英、韩、南斯拉夫20余国讲学从医和学术交流。
天津中医一附院第三产业——石天集团,按照国际标准组建现代化药业集团和中日合资生产卫生材料用品白十字公司,成功研制“丹芪偏瘫胶囊”等4种新药、200余种院用中药制剂和10余种卫生材料投入市场,经济效益可观。
天津中医一附院新世纪跨越发展“三步走”,实践“大学医院、大学产业”宏伟蓝图。我院将以医疗为中心,逐步发展为集约型单科中医医院,在现有27个临床科室、8个技术科室基础上逐步建成5个单列式医院,即中医针灸脑病医院、中医内科医院、骨伤推拿医院、中西医结合外科医院、中医妇儿科医院;2个中心,即中医急救中心、临床检测中心,使总床位上升为3000张的大型综合医疗中心。[1]
1989年 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
1991年 全国中医针灸专科医疗中心
2002.1 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2002.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200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重点医疗专科
2002.4 被批准成为针灸项目博士后工作站
1996.5 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
天津市高校重点学科
2002.3 天津市针灸研究所
1996.5 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发展学科
1997年 全国中医儿科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2002.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
200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重点医疗专科
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医疗专科和建设单位
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单位
亚洲国际紧急救援中心(AEA)指定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天津市中医急症专科基地建设单位
天津中医学院重点发展学科
2002.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
200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重点医疗专科
2002.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
2002.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
1996.5 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发展学科
1990年12月9日,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迁入南开区鞍山西道新址。
1991年,院领导班子提出五专的办院特色,即专科、专病、专家、专技、专药。
199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田景福等领导同志出席仪式并为新院正式落成启用剪彩。
1991年,医院设立了针灸部、内科部、外科部(分别下设二级科室)和急症部。
1991年底,医院被确定为“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
1991年,医院开设专家门诊。
1992年,国医心身中心成立,刘鸿玺任主任,开展心理疾病和男科病的诊治工作。
1992年,医院实行了中层干部聘任制,明确了中层干部的权利、义务,履行的职责。
1993年,同际康复中心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朱杰,于生龙及天津市领导聂壁初、刘晋峰为国际康复中心开业剪彩。
1993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批准,针灸部成为全国中医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和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
1993年,医院将原药剂部制剂室扩建为杏林制药厂,地址设在天津市西青区。
1993年3月,医院出台了“关于加强专科专病建设的实施管理办法”后,专科病增加至69个。
1993年,医院设立电脑中心,开始实施电脑网络建设,完成七项软件的开发,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收到可观经济效益。
1993年建立全身CT室,建立MR室(全市第二家)解决了其他成像方法解决较为困难的问题。
1990年,医院加大了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改革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制度,实行评聘分开,以聘为主。
1992年9月,实行干部聘任制,打破分配平均主义,向一线倾斜,设立科研成果奖、特殊贡献奖、节约奖。 69.1993年,开设外宾、高干病房。
1993年,石学敏教授“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的教学成果,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一等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医学院一等奖。
1993年,针灸部“针灸教学基地”项目获天津中医学院二等优秀教学成果奖。耳鼻喉科刘绍武副教授的“电化教学”获天津中医学院三等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3年,李平博士、王化良硕士获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
1993年,该院在西青开发区建立一所拥有100张床的合作医院。在深圳成立“中深国际中医门诊部”。
1993年12月,我院通过天津市中医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委员会验收,成为天津市*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1993年,针灸部开设老年病研究室,以后陆续增设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形态学、神经内分泌等实验室。
1993年6月,帏景献教授从日本京都大学成功引进快速老化模型小白鼠,实现国内此类模型零的突破,为国内老年病病因学、治疗学的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实验材料。
1994年,脑外科成立,主要开展脑出血的微创手术,拓宽了脑中风的治疗手段。
1994年3月,我院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的评审验收,成为全国十家“省级示范中医院”。
1994,外事部门牵线无偿引进四台肾透析装置 (价值—百多万),与日本白十字株式会社于94年5月正式建立投资工厂。
1994午,医院开始实行“全员合同制”,为向“聘用制”、“临时合同制”等三种用工形式过渡打下基础。
1995年,石学敏教授主持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与实践研究”获建国以来中医临床研究的*奖励项目一“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
1995年,儿科成为卫生部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儿科临床药理基地,李少川为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1999年马融教授接任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
1996年,实行院内浮动工资发放管理,除国家规定每两年一次滚动涨级,院内在空档年进行院内升级,对有突出贡献的奖励涨级。实行医疗质量曝光制。
1996年,高干外宾病房连续三年被评为“天津市青年文明号先进集体”。
1996年,急症部成为全国中医急症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1996年,针灸部成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儿科、内科成为重点发展学科。
1996年,在天津市卫生系统第四界科技工作会议上石学敏、黄文政、张军平被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阮士怡获伯乐奖,陈大权被评为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
1996年,外事部门无偿引进国外先进仪器:人工透析机2台、中心监护仪8台、床旁监护仪20台、非观血压监护仪3台、配带彩色电视监视机的电子内窥镜l台、中心自动视野设备1台、轮椅10把,价值636.7万元。三次无偿引进仪器总价值l 535.9万元。
1996年,医院中专学校恢复招生。
1996年,成立“临床药学研究室”,并通过一级实验室验收。
1996年,针灸部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
1997年,石学敏获天津市*届十佳医务工作者。
1997年,韩景献当选*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7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儿科成为全国中医儿科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1997年,儿科在全国中医医院中率先开设新生儿病房和一日病房,既扩大了治疗病种,又方便了患者。
1997年,财务管理实行院内银行制,实行划价、收费一体电算化管理。完成门诊收费柜员制管理系统,填补天津市卫生系统空白。
1997年,医院被评为“天津市十佳医院”。
1997年,医院在妇科增设产科成立妇产科。
1998年,内科成为国家中医内科博士生培养点,黄文政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8年,医院成立除痛中心。
1998年,王舒获天津市十佳杰出青年称号。
1998年,儿科被评为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集体,马融教授当选*中医儿科学会副会长。
1998年3月,中共天津市委津党[1998]7号通知我院升格为副局级单位,4月教卫工委任命晋南征为党委书记,5月市政府任命石学敏为院长,98年7月任命吕志安为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聘黄文政、张鸿鹏、张露凡、吕桂泽、李平、董燕庆、韩景献为副院长。
1998年,我院急症部成为天津市120急救分中心,开设绿色生命通道。
1998年,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在我院成立,韩景献教授被推选为主任委员。
1998年,“醒脑开窍针剌法治疗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作为“国家中医药十大科技推广项目”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
1999年,成立“内分泌代谢病中心”。
1999年,医院将门诊楼加层建成新五楼,特需病房进—步扩大,使我院床位数增加到 1045张。
1999年,医院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评定为“全国百佳医院”。
1999年,医院成为卫生部指定的国际急救网络医院和亚洲紧急救援中心(AEA)指定医院。
1999年,马融主任医师荣获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
1999年12月,石学敏教授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1999年,医院购入德国西门子核磁共振、脑超、人工肾、中心监测、关节镜、胃密度仪等先进仪器。
2000年,石学敏教授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0年第六届国针会召开,全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医儿科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2000年4月28日,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庆生、天津市副市长俞海潮、德国巴伐利亚州议员考拉特·考普勒、天津中医学院第—附属医院院长石学敏为天津国际医疗康复大厦落成暨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建院四十五周年庆典剪彩。
2000年4月,康复大厦投入运营,当月床位使用率超100%。康复大厦成立董事会,实行股份制董事会运作机制,实行总经理、院长负责制,石学敏任董事长。至此我院床位达到1300张,成为全国*中医医院。
2000年,心内科、风湿科成立并扩大了病床,心身中心、内分泌代谢病中心相继建立了病房。
2000年,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石天产业集团正式成立,以石天药业为核心,包括白十字卫生材料用品公司、科技之光产业公司、新药开发公司、商贸公司、洗染公司组成。
2000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2000年,与新西兰保康中医药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华新传统中医诊疗中心投入运营。
2000年,我院与亚洲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在香港注册成立“石天药业国际有限公司”,同时在香港名中医城开设针灸、推拿、心内等8个培训中心。在香港成立*所中医医院,石学敏任院长。
2000年,开设浙江、山东等3个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达到24个。
2001年,我院被市政府确立为“天津市三大医疗中心”。
2001年,石学敏教授获求是科学进步奖。
2001年,石天药业集团厂区通过GMP认证,至此我院产业进入大发展阶段。
2001年10月15日丹芪偏瘫胶囊获新药证书。
2001年10月17一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天津市卫生局主办我院承办“全国中医医院建设和管理经验交流会”成功举行。二十个省市的三百余名代表参会交流。
2001年,李新民获“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2001年7月,召开“石学敏院士医院管理学研讨会”总结石学敏院长医院管理方略。
2001年10月1日,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共同投资的“中医诊疗中心”落成启用。
2001年11月22日,石学敏院长和韩景献常务副院长在中央电视台二台《健康之路》录制节目,受到全国各地患者广泛关注。 133.2001年,我院针灸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2001年,天津市卫生局批准我院建立的天津市针灸研究所。
2001年,在全国百姓放心医院评选活动中,我院荣获首批“明明白白看病百姓放心医院”。
2002年1月18日,针灸学科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重点学科,是全国针灸学科中*重点学科。
2002年3月20日,针灸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内科肾病学科、中医内科心血管学科为中医药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
2002年4月我院针灸部、儿科、肾内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
2002年6月,张伯礼教授被国家人事部评为“科学技术突出人才”,被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02年6月,韩景献教授被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002年10月,韩景献教授被评为“十佳医务工作者”。
2002年,单列式中医内科医院正式成立,下设心内科、肾内科、呼吸科、血液科等十个一级科室。成立内科医院管委会,张伯礼任管委会主任,陈大权、尹新中任副主任。
2002年,介入中心步入正轨,开展冠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脉支架、脑动脉瘤栓塞术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非血管疾病与肿瘤的诊断治疗工作,截止年底完成介入手术百余台。
2002年,骨伤科引进国际*一代等离子消融系统,与微创关节镜结合具有术后康复快,无反应性疼痛特点。
2003年,刘新桥主任医师荣获“全国抗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光荣称号。来丽萍博士被中央组织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03年,赴传染病医院甲二病区医疗队被天津市总工会授予“十五立功集体”荣誉称号。
2003年,工会被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3年,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16层螺旋CT。
2003年9月1日,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韩景献任院长,于铁成任院党委书记,石学敏任名誉院长。
2003年9月,“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2003年度全国中医药科技推广项目。
2004年3月,为将建设成数字化医院,医院投资580万元进行全院的网络化建设。
2004年,成立资产管理处,将全院资产科学有效管理。